原创:lunaluna 来源:猪妈妈日记
最近很多家长问我:
“老师我家孩子写作文太费劲了,2小时都扒拉不出800字。”
“老师我家阅读不行,总是答不到点上,这个要怎么提升。”
“老师我家文言文不行,孩子给看天书一样,有啥方法吗?”
“还有的直接说,我家孩子语文我真的尽力了,可能她就是少了学语文的基因!”
首先语文的提升不靠天赋,所以和基因没啥关系。
其次学语文也没有啥秘籍,想速成不太现实。
语文它更像是一场润物无声的漫长徒步——那些当下看似最慢、最费功夫的“笨办法”,反而才能实现从“知道”到“会用”的突破。
展开剩余88%当你放下“速成”幻想,真正回归积累与慢悟,语言能力才会悄然拔节生长。
语文其实是一门将自己所学、所思、所看、所想内化再输出的一个过程。(语文不行必定是其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)
她没有数学那样的公式可拆解,它像一个有生命的水体,不亲手搅动、投入,就无法感受其中温润与力量。
唯有日常坚持耕耘,把零星的感知缝入自己的语言地图,当量变终于引发质变,表达便不再是难题。
01给课文做一次“深度体检”(逐字阅读+细嚼慢咽)
不少同学面对课文,只习惯匆匆“看一遍”,只求了解个大概便合上书——殊不知,这无异于放过一座语言的富矿。
操作建议:
1.三遍细读法:
第一遍诊字句:专门追踪生僻字、易错字词,务必查字典,标注拼音字义,顺便圈出文中有特色的近义词、反义词搭配。
第二遍解结构:慢慢走,逐句细拆。标出每句话的关键词(主干结构),随手在课文边缘勾画修辞格、独特写作手法(如《背影》中作者如何只用寥寥几笔刻画出父亲的举动,精准道尽父子深情?)。
第三遍品意蕴:把课文放回时代背景品读。如再读《背影》,就需联系朱自清的真实经历:与父亲曾有隔阂,多年后收到父亲来信才泪流不止——原来那些平淡描述的细节中深埋着他汹涌的情感。
2.吃透即转化:划出文中让你顿生惊喜感、共鸣感的好句美段,抄写下来是基础功课。更重要的是:拆解句子结构或表达思路,立刻模仿着自己仿写一段。(比如学习《荷塘月色》中那行云流水般的感官调动描写,自己能否试着写“街边角落那株老梧桐树”?)
课文是千万专家精心挑选后的经典精华,每一篇都饱含语言真谛和文化底蕴。你下功夫细致拆解的瞬间,便正在感知语感规律、结构奥秘。当你习惯于从精微处思考,写作的逻辑性、表达的精准度也悄然提升。
02深度理解加持背诵(背诵≠念经,理解才是发动机)
有人说背诵是“笨功夫”,但对于古诗古文、文学常识等语文地基内容,不背熟,根本无“料”可用。可记住:无意义的死背效果不佳,带着理解去背诵才是王道。
操作建议:
理解打前阵: 动嘴前先动脑!拿到一首诗或文言段落,第一步是梳理全部内容(借助译注),摸清主旨脉络和情感底色。如背诵《登高》前,先了解杜甫穷老漂泊的困境,理解了“悲”字的沉痛分量后,你会发觉每一个意向都在说愁苦。
理解+口诀记常识:文学常识内容繁杂,需记忆作家、朝代、代表作及风格特点。用口诀串联是一种方法,如“老舍骆驼祥,京味市民情”;但核心仍是理解其人其作背后的时代脉络,当逻辑打通,记忆方能永固。
背诵是积累的源头活水。只有刻在脑海中的内容,才能在笔尖自由流淌。
当“落霞与孤鹜齐飞”的景象你能信手拈来,当鲁迅先生冷峻的批判精神你早已熟稔于心,分析文章或执笔行文,便已站在了更高的台阶上。
03和文字认真“对话”(把感悟印上书本)
匆忙翻书只为赶“阅读量”,其实是对时间的挥霍。高质量的深度阅读需要手脑并用,与作者进行无声对话——随手在书页空白处记下思考的印迹,正是引导我们穿越文本表层直达内核的不二法门。
实用“笨功夫”:
散文阅读时写感悟:读到触动处立刻留痕!如品读《春》里“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”,马上在旁边写“‘偷偷地’用得多妙啊!仿佛小草躲着人们,在玩一场淘气游戏呢”。
把文字和个人体验、观察对接上,理解才能落地生根。
小说阅读作“角色研究”:选择不同颜色的笔来做线索记录——绿色勾划关键人物对话,红色圈出情节冲突点,蓝色记录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。
重读《红楼梦》林黛玉葬花一节时,边注边想:“她葬的仅仅是花吗?恐怕也是她的青春、爱情和内心无法言说的孤洁吧。”
主动思考是学习跃升的关键。手写的过程强迫大脑将输入转化为深度加工与反思沉淀。当你在书页间留下探寻的足迹,这本书才真正刻上了你的名字,成为你思想疆域延伸的一部分。
04一篇作文的“千锤百炼”(好文章,真的是改出来的!)
许多同学写作文怕麻烦:写完草草一交,从不回头修改。其实,修改才是写作提升的关键一步。与其机械地写十篇平平常常的“流水账”作文,不如专心致志把一篇作文反复打磨数遍。
正所谓“文章不厌百回改”,反复修改能让一篇平淡的习作变成佳作。这个过程虽然繁琐,却能快速提升你的写作水平。
操作建议:
隔天再审视:写完一篇作文,不要急着定稿。先把文章放一两天,再以读者的视角重新阅读自己的作文,挑出问题:开头吸引人了吗?论据有说服力吗?结尾点题没有?有没有语句读起来不通顺或啰嗦的地方?很多问题隔一天再看就会看得更清楚。
逐一局部精改:针对发现的问题,逐句逐段修改润色。例如,原文写的是“我很开心”,太平淡,可以改成“我的嘴角像被按了弹簧,怎么也压不下去”。再如“他很生气”,修改成“他攥紧拳头,手背上青筋暴起,嗓子里像堵着一团火”,人物的愤怒形象就呼之欲出了。
借助他人反馈:修改了2-3遍之后,可以请老师或同学帮忙提意见。旁观者清,他们能发现你忽略的问题点。例如段落衔接、生动程度等。根据反馈意见再调整润色,反复打磨直到自己都满意为止。
好文章是改出来的!每次修改,你都会更严格地审视自己的文字。在这个过程中,你会逐渐领悟“什么样的表达更精准、更有感染力”。当你习惯了修改,哪怕下次直接写新作文时,你的大脑也会自动避开那些明显的漏洞,提前“自我编辑”。久而久之,你的写作水平就会上一个台阶。反复修改虽然笨,却能真正锤炼出精巧的文笔和清晰的思路。
05每日“语言浸泡”(培养敏感度)
语文不仅由笔尖书写,声音同样是语言魅力之源。主动磨砺耳朵,对语言节奏和情韵的捕捉会更敏锐自然。
操作建议:
新闻+朗诵,各10分钟:安排每天20分钟听力练习。睡前10分钟听中央电视台新闻播报等正规新闻节目,感受主持人标准的普通话发音和严谨的表达;早上起床后利用10分钟听优美的散文朗诵或有声读物,用耳朵感受文字的情感和节奏。
听的时候尽量跟读或默读,模仿播音员的语气语调,哪怕只是在心中同步,也要让自己的思维跟上语言节奏。
随时记录好词佳句:在听的过程中,如果某一句话触动了你,或者某个说法用词新颖生动,立刻暂停音频,记在手机备忘录或小本子上。
比如听新闻时学到一个新成语,听散文朗诵时撞见一句戳心的描写,都及时记录。晚上或周末再把这些零散记录整理到专门的笔记本上,分类归纳积累。
语言的语感很多时候靠听比靠看更容易培养。天天坚持听,久而久之,你会对汉语的声音、语调、节奏形成敏锐的感觉。
当你说话或写作时,你脑海中会“响起”那些优美、生动的表达,自然而然地套用到自己的输出中去。
长期“磨耳朵”,你的普通话会更标准,表达更流畅,写文章时也更容易找到贴切的词句,整篇文章读起来会有一种音韵美。
写在最后:笨功夫,其实是大智慧!语文这座高山,的确无真正的捷径可寻。
它需要你日复一日的躬身跋涉,把每一个看似微小的“笨方法”认认真真坚持到底。
竹子前四年根系扎根三厘米,第五年却能每天生长三十厘米——没有根茎沉默的坚持,便不可能有后来拔地而起的苍翠。
语文学习也是如此。
别怕方法显得“笨”,别嫌弃每天的进步看似太小。这些脚踏实地的功夫,正是一个字一个字默默为你铺就通往语感巅峰的那条静悄悄小径。
那些微小积累终将悄然拔节生长,“厚积”所换来的“薄发”之刻,定会在某个你提笔的清晨豁然来临——原来语文真的能逆袭!而你,早已在路上。
发布于:江苏省冠盈配资-股票10倍杠杆软件-在线炒股配资选择配资-股票加杠杆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